欢迎莅临青岛国际工业自动化技术及装备展览会交流平台,开启您的自动化之旅!

咨询热线:400-6767-071
微信号
新闻媒体News

合理协调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力就业

作者:yeyun123 | 点击: | 来源:yeyun123
0401
2021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的不断推进和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愈来愈广。截至2019年,全世界工业机器人存量已达272万台。...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的不断推进和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愈来愈广。截至2019年,全世界工业机器人存量已达272万台。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早在2006年就已经意识到智能机器人行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并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将智能机器人列入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前沿技术。

自2013年起,国家相继发布了大量导向作用较强的全国性、行业性、地区性激励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机器人产业链的迅猛发展,使得工业机器人使用量也逐步跃升至世界第一。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严重限制了人员流动,为了避免员工交叉感染以及减少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愈来愈多的企业开始考虑使用机器人替代普通劳动力。在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工业机器人需求日益强劲的现状下,更加需要协调好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

全面认知工业机器人的影响

工业机器人在易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使得在单调、频繁、长时间重复、环境恶劣的工作中,工业机器人具有普通劳动力所无法企及的竞争优势。作为普通劳动力的替代品,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势必降低普通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相对优势。对于劳动力的自主判断能力、情感分析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行业,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较弱。然而在工作重复性较高、能够大量引用机械臂替代普通劳动力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严重损害了普通劳动力的就业。

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结构、择业标准和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的变化,企业的“用人成本”在逐渐增加,这也会使工业机器人的竞争优势逐渐提高。对于劳动力能力要求较低、低学历员工占比相对较大的行业,劳动技能较为简单和单调。此时大规模引入综合成本较低的工业机器人,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长期人工费用。

尽管如此,考虑到我国政府对就业市场具有较强的宏观调节能力,企业的机器人决策也会受到相关外部因素的影响。譬如在劳动力保护力度较大的地区,企业用机器人代替普通劳动力的“制度成本”更低,这可能会加强当地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力度。在失业率较高的地区,为了保障就业和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地方政府可能会反向干预企业的工业机器人决策,以尽量避免失业率的进一步劣化。

在部分行业逐渐引入机器人替代人工的同时,劳动力市场将逐渐出现局部供需失衡的状况。随着机器人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局部失衡也会逐渐扩散至其他行业。一方面,劳动力会沿着产品供应链方向进行流动。随着工业机器人不断提高上游行业的生产率和人均产出,上游产品价格也会不断降低,进而降低了下游的生产成本,会诱导下游企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劳动力也会基于行业劳动可替代性选择流动方向。在大量引入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内的人力资本较低的劳动力被机器人替代后,部分劳动力会逐步转移至其他对劳动力要求较低的行业中,以尽快实现再就业和稳定家庭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会在短期内损害就业,但从中长期来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能够通过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方式,实现对劳动力市场的重构,最终有助于增加社会总就业。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一方面增加了现有行业内劳动者的平均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也将大量劳动力导流入新的、机器人尚无法涉及的行业,这些均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相对优势,进而提高劳动者的平均薪酬。

实现机器人应用与就业双赢

面对工业机器人势不可当的时代潮流,我们既不能只关注其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而盲目推进相关产业,也不能过于害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持有消极抵触心理。调解工业机器人提升生产效率和损害短期就业之间的矛盾,需要从多种角度入手,积极协调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生产与就业的关系。

第一,全面认知机器人在“提升生产效率”之外的影响,特别是“技术性失业”问题。在制定工业机器人相关政府政策、产业政策,乃至公司内部决策时,制定者不仅要关注机器人发展和大规模应用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也要慎重考虑机器人应用对当地劳动力市场或对企业现有员工的影响。为尽量降低工业机器人对就业市场的损害,应加强对现有机器人广泛应用行业的关注,及时追踪相关劳动力流动方向,保证劳动力平稳流动。同时,也要加强对仍需政策鼓励行业现状的关注,既要推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也要通过其他措施满足劳动力再就业的需求。在推动工业向智能制造转变的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全方位职业培训教育,从企业内部缓解机器人应用带来的“技术性失业”问题。

第二,精准把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和方法。在不同地区,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就业现状,推出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最大可能减少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例如,全面持续增强现有劳动者的竞争优势,积极应对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等。

第三,综合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关联,避免采取“单打独斗”的政策和方法。随着工业机器人使用量的增加,就业市场的变动和失衡会逐渐蔓延至邻近地区和关联较深的其他行业,特别是产业链下游行业、劳动力属性接近的行业等。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制定适当政策以利用机器人应用的溢出效应,促进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立体发展,以更高效地调节生产和就业,在逐步、有序地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机器人应用对经济社会特别是对劳动力就业市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准确全面识别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尤为必要。一方面,这可以使政府更有效地制定配套政策,引导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也利于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以缓解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对就业市场和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

Hi,Are you ready?
准备好参展了吗?
那就与我们取得联系吧

24小时免费咨询热线400-6767-071
展位申请
展位形式:
是否首次参展青岛国际工业自动化技术及装备展览会?
  • 看不清?点击更换

直接咨询